首页 > 大学详情

A613   西南交通大学

工科 / 公办 / 本科    官网: https://zhaosheng.swjtu.edu.cn/ http://www.swjtu.edu.cn/

双一流211

收藏

四川 成都市

学校简介
招生简章
招生情况
学科评估
校园风光
25年招生计划
奖学金
  电话咨询: 028-66366373,028-66366379,028-66368074   邮箱地址: zsks@swjtu.edu.cn   联系地址: 犀浦校区: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犀安路999号,九里校区: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111号,峨眉校区:四川省峨眉山市景区路二段6号
  官网地址: https://zhaosheng.swjtu.edu.cn/ http://www.swjtu.edu.cn/   隶属于: 教育部   重点学科: 7个
  硕士点: 40   博士点: 18   院士人数: 5人     学生人数: 3万~4万人
  占地面积: 5000 亩   创建时间: 1896年   国家学科: 7 个     国家实验室:4 个
西南交通大学肇建于1896年,曾先后定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是中国近代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和“东方康奈尔”之称。早在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曾莅校视察,发表了"革命需要武装、建设两路大军"的著名演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李岚清、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校视察;胡锦涛、江泽民同志亲自 接见学校领导和专家教授,给全校师生以极大鼓舞和鞭策。在一个多世纪的征途上,学校以教育兴国为己任,始终秉持“灌输文化尚交通”的历史使命,弘扬"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传承"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培养了二十多万名毕业生。在他们中间,有40多位两院院士,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有学界泰斗和工程界翘楚,有政府领导、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企业家以及为数众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特别是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同志曾给予学校高度评价:"这所学校出了不少人才。有个名叫杨杏佛的,早年参加革命,牺牲后,鲁迅特地写诗悼念他。竺可桢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创立了'物候学'。还有一位桥梁专家茅以升,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就是他设计修建的。”
  今天,西南交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进入国家"211工程"、“特色985工程”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校拥有完备的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有76个重点本科专业(其中有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在世界交通领域有着重大影响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大交通学科排名一直稳居全国第一。2000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成为当时全国16所本科教学优秀学校之一;2007年,学校又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年来,学校加大开放式办学力度,先后与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等38个国家(地区)的125所大学(科研院所)开展成功合作,是"中法4+4"、“中欧精英大学联盟项”(TAMDEM)合作院校之一,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覆盖所有的年级和各个层次的学生。
  在前进的征途上,学校始终拥有一支品学优长、敬业爱校、佑启后学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5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200余名。他们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国家“千人计划”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9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成就奖特等奖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另外还聘请了3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兼职教授。
  学校为铁路而诞生,因铁路而发展。从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京张铁路,到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的建设;从举世公认的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难度最大的成昆铁路建设,到2006年7月投入运营的青藏铁路建设;从解放后我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成功研制,到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的诞生;从我国第一条万吨重载列车大秦线运行试验成功,到我国第一条载人磁悬浮列车工程示范线的联调成功;从我国所有城市地铁的设计与建设,到著名的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的建设;从京津城际铁路、武广客运专线,到正在建设中的京沪高速铁路……这些成就无不饱含着西南交大人的智慧与心血。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轨道交通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在轨道交通、磁浮交通、高速铁路、大型桥梁隧道、现代交通信息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诞生了以"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现代轨道车辆耦合相关理论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国家科技创新做出了新的贡献,成为国家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不仅如此,学校还充分利用办学优势,加大了服务西部和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力度。
  面向未来,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精神,按照"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办学方针,认真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依托传统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以正在建设中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为创新平台和支撑平台,积极推进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具有交通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国家一流专业
批次 专业
第一批 英语 物流工程 土木工程 通信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 交通运输 交通工程 建筑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会计学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公共事业管理 工程力学 工程管理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地质工程 传播学 车辆工程 产品设计 测绘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第三批 应用物理学 铁道工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能源与动力工程 环境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安全工程 风景园林 生物工程 统计学
省一流专业
批次 专业
第一批 软件工程 汉语言文学 法学 电子信息工程 德语
第三批 自动化 智能制造工程 智能建造 政治学与行政学 遥感科学与技术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人工智能 经济学 金融学 汉语国际教育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法语 地理信息科学
0

收藏夹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