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详情

A043   北京体育大学

体育 / 公办 / 本科    官网: http://zs.bsu.edu.cn https://www.bsu.edu.cn/

双一流211

收藏

北京 北京市

学校简介
招生简章
招生情况
学科评估
校园风光
25年招生计划
奖学金
  电话咨询: 010-62989047,010-62989342   邮箱地址: zjc@bsu.edu.cn   联系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48号
  官网地址: http://zs.bsu.edu.cn https://www.bsu.edu.cn/   隶属于: 国家体育总局   重点学科: 暂无信息
  硕士点: 5   博士点: 1   院士人数: 暂无信息     学生人数: 1万~2万人
  占地面积: 1133 亩   创建时间: 1953年   国家学科: 1 个     国家实验室:-- 个
    北京体育大学是国家体育总局直属、全国惟一的一所体育大学。 是全国重点院校和 “211工程”院校之一。是中国体育的最高学府。   学校原名中央体育学院,筹建于1952年7月,1953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53年11月3日学校在北京先农坛举行开学典礼,1954年迁入现址,1956年3月14日,学校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 993年12月11日,学校改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校庆日为11月1日。   学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毗邻圆明园遗址公园,学校现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   学校从筹备到发展,一直受到了党、国家和各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邓小平、贺龙等同志的亲切关怀。建校之初,当时兼任中央体委主任的贺龙副总理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大力支持,经常来校亲临教学第一线指导工作。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公布的44所全国重点院校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被迫停止办学,1969年在周恩来总理做出“北京体育大学要办,还要办好”的指示,使已经停办的学校重逢生机,学校于1971年恢复办学。1978年,学校再次被国务院确定为88所全国重点院校之一。   学校现有7个学院3个系2个中等专业学校。即:研究生院、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管理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体育传媒系、外语系、体育艺术系;附属竞技体育运动学校、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还有国际交流中心承担留学生的培养工作。另外,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设在我校,主要为国家体育总局党校干部、全国体育局长、教练员、学术技术带头人和2008奥运会各类人才进行专门培训。 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2个部委级重点学科,为国家一级学科“体育学”博士授予权单位,拥有全部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我国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应用心理学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新闻学(体育新闻)、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英语(国际体育)、表演(体育艺术)、运动康复与健康11个本科专业。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离退休人员600余人;有各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2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0余名、硕士生导师100余名,国家队教练15人,国际级裁判40余人;近100人在国际、国内各级体育组织任职;在国家二级学会任常委以上职务的有50余人。 学校现有36个教研室,15个研究中心, 26个教学、科研、训练实验室(其中运动机能评定和技术分析实验室和体能训练与身体机能恢复研究中心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座现代化的教学大楼, 17个室内训练馆,21个室外运动场,一个藏书43万册的图书馆和一家全国高校中唯一的体育专业出版社。   学校现有在籍学生1万多名。其中,研究生1100多名(其中博士生244名、硕士生659名,其他235名),本科生近4900名,成人教育本专科生近5000名,留学生200多名,竞技体校、中专和国家队运动员700多名。学校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高质量的体育师资、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各级各类体育专门人才3万余名。   50年多年来,学校始终保持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为中国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自1980年以来,学校培养了国际运动健将50余人,运动健将500余人;在世界大赛中获冠军50余人次,亚洲大赛中获冠军60余人次,刷新亚洲纪录10余人次,在全国正式比赛中获冠军600余人次。特别是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校自己培养的学生运动员分别取得了1金1银2铜和4金1银的优异成绩;在校学习的运动员学生也取得了7枚金牌的好成绩。在雅典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中,学校师生、校友共有163人,占中国体育代表团总人数的25.75%。   50年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多学科、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优势,学校科研工作直接面向“奥运争光行动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主战场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建校以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立项30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8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科普著作数千部。在雅典奥运会备战中,我校就有69名师生直接参加了科技攻关服务工作,为水上、射击、重竞技等项目获得金牌起到了重要作用。   50年多年来,学校始终立于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潮头,创造了位居全国高等体育教育多个第一的业绩。即:培养出新中国第一个体育博士,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全国体育博士生毕业生中有80%以上由北京体育大学培养,第一个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了高等体育教育函授站,第一个产生奥运冠军的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为我国体育院校中的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运动机能评定与技术分析实验室被列为目前我国第一个省部级体育重点实验室,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具有氧气、二氧化碳自动控制系统、达到国际竞技体育科研和训练前沿水平的低氧实验室,体育科研成果位居全国第一;创办了我国体育院校中第一个体育专业出版社;体育文献和资源拥有量位居亚洲第一。   50年多年来,学校一直重视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先后与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日本体育大学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31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与诸多国际及民间体育组织开展了密切的交流活动。   50年多年来,学校先后有2人次获得国际奥委会奖章,5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2人获得全国体育工作荣誉奖章和运动荣誉奖章,366人获得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称号。学校还获得了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奥运会特殊贡献奖等荣誉。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有时,在新的世纪里,北京体育大学将以党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乘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之东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加速综合性、高水平的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建设,向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发展目标迈进,努力为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国家一流专业
批次 专业
第一批 体育教育 体育经济与管理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运动康复 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训练
第二批 休闲体育 新闻学 体能训练
第三批 公共事业管理 应用心理学 舞蹈表演 旅游管理 冰雪运动
省一流专业
批次 专业
第一批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第二批 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学
第三批 智能体育工程 英语 网络与新媒体 经济学 汉语国际教育
0

收藏夹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