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详情

A656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 公办 / 本科    官网: http://zs.swun.edu.cn http://www.swun.edu.cn/

收藏

四川 成都市

学校简介
招生简章
招生情况
学科评估
校园风光
25年招生计划
奖学金
  电话咨询: 028-85522012,028-85522089   邮箱地址: xnmdzb@swun.edu.cn   联系地址: 武侯校区: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16号,航空港校区: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航空港开发区大件路文星段168号
  官网地址: http://zs.swun.edu.cn http://www.swun.edu.cn/   隶属于: 国家民委   重点学科: 3个
  硕士点: 24   博士点: 3   院士人数: 6人     学生人数: 2万~3万人
  占地面积: 3000 亩   创建时间: 1951年   国家学科: -- 个     国家实验室:-- 个
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包括文、史、哲、经、管、法、教、理、工、农、医、艺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坐落于天府之国,芙蓉之都的锦绣成都,与闻名中外的武侯祠毗邻。学校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是在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学校 占地面积近3000亩,分为老校区(武侯校区)、新校区(航空港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和阿坝州红原县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校舍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
  学校有56个民族的在校全日制学生2.8万余人,有教职员工1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近640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00余人。有47人先后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有22人为国家民委或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53人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聘请国内外客座教授近300人,其中,院士6人。
  学校下设23个教学单位;有本科专业7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是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现有1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含1个国家民委与教育部共建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学校馆藏图书资料340万册,教学科研实验设备总值3.34亿元;建立了较完善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学基础设施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均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A级标准。学校始终遵循“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提高能力、办出特色”的原则,坚持不懈地推进以学分制改革为龙头的各项教学改革,切实加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近年来,学校在教学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远程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已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及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运行机制。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拥有西南民族研究院、西部大开发研究所等60余家校级研究机构,拥有极富特色的民族博物馆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馆和彝学文献馆。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近180项,省(部)级项目7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万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近800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300项。特别是在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民族经济、民族旅游、民族文化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有2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全国高等院校彝汉双语教材编译审定委员会”挂靠学校,国家部委、中国社科院、四川省先后在学校建立了“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中国西南民族语言资源库建设基地”,“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四川省少数民族双语科普基地”和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公开发行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刊》和内刊《民族学信息》等。
  学校建立62年来,培养出各类人才14万余人。在他们中间,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现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藏族将军,涌现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更多的毕业生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为民族地区的解放、政权建设、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迄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或参观访问。学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等近30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
  学校是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缩影。各民族师生员工平等团结,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各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
  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学校将坚持“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大力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校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一体两翼”战略、“14125工程”为依托,进一步加力加劲,高位求进,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促进学校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国家一流专业
批次 专业
第一批 人力资源管理 旅游管理 汉语言文学
第二批 国际经济与贸易 电子信息工程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第三批 应用心理学 英语 信息与计算科学 新闻学 日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绘画 城乡规划 法学 建筑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省一流专业
批次 专业
第一批 金融学 动物医学 动物科学
第二批 通信工程 软件工程 民族学 环境科学
第三批 制药工程 经济学 会计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行政管理 风景园林
0

收藏夹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