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详情

A320   江苏师范大学

师范 / 公办 / 本科    官网: http://bkzs.jsnu.edu.cn http://www.jsnu.edu.cn/

收藏

江苏 徐州市

学校简介
招生简章
招生情况
学科评估
校园风光
25年招生计划
奖学金
  电话咨询: 0516-83403064   邮箱地址: zsb@jsnu.edu.cn   联系地址: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和平路57号
  官网地址: http://bkzs.jsnu.edu.cn http://www.jsnu.edu.cn/   隶属于: 江苏省   重点学科: 暂无信息
  硕士点: 48   博士点: 2   院士人数: 6人     学生人数: 2万4千人
  占地面积: 2457 亩   创建时间: 1952年   国家学科: 9 个     国家实验室:-- 个
江苏师范大学坐落于江苏省徐州市,是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9所实施高校之一,江苏省和徐州市重点建设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首任校长为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学校设有3个试点学部、21个专业学院以及教师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独立学院科文学院。设有70个本科专业,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覆盖十一个学科门类。
  学校是全国首批200所“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相继与国外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 合作关系,先后接收24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学校已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建立了孔子学院,并与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国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和学分互认项目。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合作开展了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项目。
  2012年10月26日,江苏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分别发来贺信或题词。省委书记罗志军致信祝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出席庆祝大会并讲话。
  在学校发展史上,有著名的汉语言学家廖序东教授,著名诗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吴奔星教授,戏剧家、中国古代文学史家王进珊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吴汝煜教授,教育家刘百川教授,心理学家张焕庭教授,历史学家臧云浦教授,地理学家罗其湘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廖序东教授与黄伯荣教授共同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三十年来一直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发行量超过500万册。50多年来,全校师生秉承先辈们创立的“崇德厚学,励志敦行”的校训,发扬“厚重笃实,艰苦创业”的校园精神,经过不懈努力,各项事业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学校占地2047亩,校舍面积78.06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室总面积1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11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7亿元;图书馆藏书230万余册。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21个专业学院以及成人教育学院、技术教育学院(社区学院)和独立学院科文学院,另设有1个直属教学单位、40个校属科研机构。学校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有66个本科专业,覆盖十大学科门类;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8个和二级学科硕士点119个,并具有教育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艺术硕士、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学校取得了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4244人(含科文7932人),硕士研究生2714人(含教育硕士786人)。学校是全国首批200 所“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以举办国际课程实验班和互认学分等方式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接收17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半个世纪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十万余名毕业生,一大批做出突出成就的徐州师范大学校友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兴校之本。在现有的1353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18(其中博士生导师34人)、副教授44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06人。1名教师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名教师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名教师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名教师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名教师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3名教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9名教师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3名教师获得“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称号,59人次为省政府“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38人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61人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人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3个,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3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
  学校一贯注重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内涵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现有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省重点学科8个(其中1个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2项;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近五年来,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500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76项。获得包括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部省级以上科研奖励41项。共发表论文7250篇,其中被SCI、EI、ISTP、CSSCI等收录论文1775篇。出版著作163部,出版教材83部,获得专利46项。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年度检索报告,我校2003-2006年SCIE收录论文数,分别位列全国普通高校第82、73、81、97名,师范类院校第14、13、13、16名。我校文科学报和《语言科学》杂志均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语言科学》还连续两届入选CSSCI来源期刊。理科学报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于2009年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在提升自身教学科研能力的同时,学校积极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近年来,立足基础教育改革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先后与苏北十校共建教学科研联合体,与徐州、盐城、连云港、宿迁和宁夏中卫等地方政府建立了校市战略合作关系,与徐工集团、江苏豪森药业、恩华药业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与徐州市政府达成了共建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淮海发展研究基地的协议。学校于2010年建设了省级大学科技园(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入园企业已达40余家。学校还作为苏北地区唯一的一家江苏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积极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全面参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6年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工作接受教育部单项专业评估也获得优秀等次。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20个,省级精品(优秀)课程47门(次),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精品教材6种,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获得中地共建实验室项目18项,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师范生素质教育基地、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省级培养基地和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省级培训基地。自2003年以来,学校四次被江苏省表彰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近年来,我校学生曾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省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类竞赛特等奖等多项大奖,以及国际、国内多项重要体育赛事的单项冠军。校女子足球队多次获得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冠军;以我校女足为班底组建的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队在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亚军,并有队员入选国家队参加第五届女足世界杯和北京奥运会。2009年11月,以我校女足为班底的江苏女足青年队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女子足球青年组比赛,获得冠军,为江苏省夺得第一枚全运会足球金牌。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无雨的日子》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视作品大赛最高奖——理想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连续十一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的联合表彰。
  自1986年以来,学校已连续十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三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学校”,四次被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光荣称号。2008年,徐州师范大学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学校将以此为新的发展契机,继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办学,为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国家一流专业
批次 专业
第一批 小学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 社会工作 化学 汉语国际教育
第二批 地理科学 汉语言文学 教育技术学 金融工程 英语 广告学
第三批 法学 音乐学 物理学 体育教育 历史学 经济学 行政管理 播音与主持艺术
省一流专业
批次 专业
第一批 统计学 生物科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第三批 哲学 运动训练 应用心理学 学前教育 物流管理 视觉传达设计 生物技术 软件工程 秘书学 广播电视学 俄语 城乡规划 测绘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0

收藏夹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