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详情

A433   山东理工大学

工科 / 公办 / 本科    官网: https://zszx.sdut.edu.cn/ http://www.sdut.edu.cn

卓越计划

收藏

山东 淄博市

学校简介
招生简章
招生情况
学科评估
校园风光
25年招生计划
奖学金
  电话咨询: 0533-2780673   邮箱地址: zsb@sdut.edu.cn   联系地址: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
  官网地址: https://zszx.sdut.edu.cn/ http://www.sdut.edu.cn   隶属于: 山东省   重点学科: 暂无信息
  硕士点: 23   博士点: 4   院士人数: 6人     学生人数: 3万~4万人
  占地面积: 3600 亩   创建时间: 1956年   国家学科: -- 个     国家实验室:-- 个
山东理工大学是山东省属重点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坐落在历史悠久的齐文化发祥地——山东省淄博市。
  山东理工大学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之优秀人才为根本使命。学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按高考文理科类招生为特征的招生制度改革和以张扬学生个性、凸显学生自主选择为特征的完全学分制改革,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 系,致力于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在这里可以修读多学科的优质课程,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教诲,领略学术前沿的风景,从中体会科学的力量和智者的光辉;可以浏览图书馆几百万册的丰富藏书,利用省内一流的网络技术平台获取信息,在设施先进的实验室里动手操作,从而品味知识的精深和求知的乐趣;还可以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参与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全国性重要赛事,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潮,深切感受创造的激情和收获的欣喜。建校50多年来,十几万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从这里走出,他们铭记“厚德、博学、笃行、至善”的校训,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才。而“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校风和“德业双修,学而不厌”的学风也在这里不断积淀和丰厚,激励着后来的学子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治校兴业,人才为先;治教兴学,惟在得人。学校把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引进、培养、聘用并举,一群卓然有成、不断进取的教师汇聚校园,其中,既聘有我国有限几何研究的创始人、我国最早从事编码学和密码学研究的数学家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哲先先生,我国力学和复合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国内复合材料力学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先生,我国海底科学(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先生,我国精细化工学科带头人和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锦宗先生,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厚泽先生,我国最早从事快速成型与制造(RP&M)技术的知名专家和带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先生,著名机械设计与数字化制造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先生,又有一批国家新世纪人才工程入选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拔尖人才等,他们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勤勉教学,潜心研究,成为广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学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重点、突出特色”的学科建设方针,实施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全力打造品牌学科。现有7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文化厅确立的文化艺术类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校级特色学科。学校坚持“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科研工作方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不断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大力实施《山东理工大学服务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行动计划》,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整合科研力量,组建学术团队,选定主攻方向,充分利用和依托设立在我校的中国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院、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的综合科技优势,积极参与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承担了一批大项目、大课题。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设立了山东省数控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汽车研究设计院汽车研究所、淄博市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山东工程机械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工程机械研究所、山东省汽车工业总公司车辆测试中心、中国五征产品设计发展中心等20余所科技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解决科技难题,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既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学校坚持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先后与五大洲十几个国家的几十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广交朋友,开展卓有成效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学校欢迎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入读,共建多种文化互相交融、和谐发展的良好平台;学校也积极创造条件把本校的学生送到世界各地的高等学府学习深造,使他们深入了解世界,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
  “校园无闲处,处处皆育人”。学校“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人文化”的美丽校园,使33000多名学生、2600多名教职工在穿寒涉暑的四季轮回中,于勤奋读书、精心治学之余,尽情领略着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诗情画意,感受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与美.
国家一流专业
批次 专业
第一批 国际经济与贸易 电子信息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车辆工程
第二批 应用化学 生物科学 法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社会工作 数学与应用数学
第三批 自动化 土木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交通工程 汉语言文学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采矿工程 工商管理
省一流专业
批次 专业
第一批 英语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能源与动力工程 交通运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工艺 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绘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第二批 软件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第三批 运动训练 信息与计算科学 生物工程 矿物加工工程 经济学 机械电子工程 化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工业工程 材料化学
0

收藏夹

咨询客服